孩子在读英文绘本的时候,家长该不该给翻译

作者:网络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

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自主阅读习惯,无疑是许多家长的教育小目标。在英语启蒙阶段,绘本读物也是众多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阅读第一步。然而,在家长眼里图文并茂且内容简单的英文绘本,在孩子的眼中却未必如此。

不少家长朋友都对Reid妈说:一读英文,孩子就赶忙捂住妈妈的嘴。要不然就是拿到书以后马上就往后一页页地翻,绘本读物变成了美术读物。好不容易能坐下来好好地跟着爸妈一起读书了,孩子这也看不懂,那也不明白。

家长就犯难了,给孩子读英文绘本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英文阅读习惯,给孩子创造一个英文学习环境的,但是孩子有了不明白的地方,是该给他们用中文解文释翻译,还是不该呢?

翻?or 不翻?

解释翻译吧…

中式思维更根深蒂固了。

不解释翻译吧…

孩子听不懂就更不愿意继续听了。

用英文解释翻译??

臣妾做不到啊!

网络上各大知名教育博主对这件事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严重:

有的人说:千万不要翻译!孩子一出生就是世界公民,别用你的“中文思维”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,起码在中文成为强势语言前,一定不要轻易去翻译。

又有人说:放心大胆地翻!孩子生活在中国,养成中文思维是早晚的事,早翻晚翻都得翻,何苦为难自己。

这……本来想上网求医问药的,没想到还越搞越糊涂了。

要让Reid妈来回答啊,孩子搞不懂的,当然要翻译。但是,翻译也得有“套路”地去翻。

套路1

低于2岁的孩子,不翻译。

小于2岁的孩子,你对他讲中文、英文、泰文等等语言,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样的。幼儿时期的孩子,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。这时候还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语言体系,孩子对中英文的认知水平差距不大。

不论是哪种语言,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低龄孩子来说只是相当于一连串的“符号”,也许孩子“听不懂”但是我们重复的次数越多,孩子会逐渐产生一种认知意识。

因此,在这一阶段,让孩子多听多看才是最主要的。儿歌也好,英语有声读物也好,哪怕听英语新闻都可以。

不必强行要求孩子学会什么,他们天天听家长说话,听播放器里的英语,不管中文还是英文,都会逐渐输入,并无形中会将听到看到的东西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一种链接,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者。

套路2

2-4岁的孩子,用动作引导来回答

这一年龄阶段的小朋友已经处于语言爆发期,时不时就能蹦出一两个词让你喜出望外。所以,当这一年龄段的小朋友有不明白绘本中某个单词的意思时,如果绘本图画中出现了这个东西,家长可以直接指给小朋友看。

如上图,当小朋友不知道“fish”或“”是什么意思的时候,家长就可以指出图中的小鱼和蜂蜜,还可以带着小朋友在家中寻找这两样东西,增添阅读的趣味性。而当小朋友不明白“eat”是什么意思时,家长就可以做出吃饭的动作,让小朋友自己看动作猜意思。

再例如“like”“and”这样的词汇,就需要父母用动作和语言来给孩子解释意思了,比如拿一个孩子平常爱不释手的玩具,夸张的模仿孩子平常玩的时候那种高兴地状态,告诉他这就是“like”,是“喜欢”。

比如问问孩子绘本的图画中都有什么?引导孩子用“xx和xx”来回答,再给孩子解释“and”就是“和”的意思。家长尽量不要直接输出答案,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联想,去猜。这样更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。

套路3

不要逐字翻译

首先,在开始一本绘本之前,家长一定要确保这本书的内容难度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以内。如果绘本内容与孩子的认知程度差距过大,则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。

读绘本前,家长可以大概给孩子介绍一下绘本的内容,激发孩子想要去学习的兴趣,让孩子处于一个“心理放松”的状态。

这样遇到不懂的地方,孩子首先会通过图画去猜,再不明白的就会来问,问的时候,家长就可以用刚才讲的“动作法”来给小朋友解释。

如果讲一句便翻译一句的话,明明是亲子共读的温馨画面,结果却变成了家长教学时刻,孩子手中的控制权被悄无声息地夺了去,孩子的参与感瞬间消失。

而孩子的提问恰恰是亲子阅读中的良性互动,我们翻译的目的,为了帮助孩子更容易的去理解以免因“听不懂的挫败感”而失去自信产生抵触情绪。因此,不要轻易从孩子手里“夺权”哦!

英文绘本,读一遍是不够的。但家长的解释,一两次就足够了。不要让孩子对家长这个“翻译官”产生过多的依赖性,多用图画、动作等非语言类回答来引导孩子,对小朋友来说,这可能会像游戏一样有趣。

标签: 教育 亲子阅读 英文绘本 语言学习 阅读习惯
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